面相师傅的预言
景泰朝,于谦和王文都是内阁重臣,
当时,有一位出名的面相大师袁忠彻,
他说于谦“目常上视,法曰望刀眼”,
说王文“面无人色, 法曰沥血头”,
都是不得善终的相。
土木之变后,为什么于谦成为核心?
于谦像
面相气色,是心理性格的体现,能判断不好的趋势,
但如果想具体的判断结果,袁忠彻一定需要洞察当时的世事人情。
这次面相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未能考证,
但于谦和王文一同被看相,断语也是句式对账的,
应该是在景泰年间,这时袁忠彻应该能观察到:
一:于谦、王文二人的性格不招人待见
二:景泰帝一脉没有子嗣可传
于少保的“刚”与“傲”
历史上,对于谦的评价可以说是一边倒,
但人无完人,于谦也是有缺点的。
土木之变后,为什么于谦成为核心?
网络上有人说土木之变是于谦下的一盘大棋,
是一次文人集团的反扑,这是不对的,
完全看低了于谦的个人水准,他的傲骨不允许他玩阴的
即使于谦有想法,也没有人能下的了这么大的一盘棋,
于谦只是做了他认为必须要做的事。
为什么于谦在土木之变后成为了朝廷的新领袖?
这和他的气魄、气势离不开,混乱时候需要稳如泰山的人
于谦的声音“音吐鸿畅”,朱瞻基就喜欢听他念奏文,
朱高煦服罪时候,也让于谦数落罪行,
给朱高煦吓得“伏地战栗,称万死”。
土木之变后,为什么于谦成为核心?
大明风华中的朱高煦
当土木之变的消息传到北京,
群臣大乱,王振一派以锦衣卫头子马顺为首,
被其余大臣围殴,这是对王振一派积怨已久的爆发。
两拨人打起来了,朱祁钰吓得要走,于谦穿过混乱一团的众大臣,
拽住朱祁钰,告诉他直接判马顺等人死罪,场面才稳下来。
这道命令,应该也是于谦宣读的,
这么混乱的时候,太文弱的声音,大家可能都听不见。
监国朱祁钰怂了,群臣之首王直服了,异类马顺死了,
于谦当仁不让地成了核心。
土木之变后,为什么于谦成为核心?
首都博物馆藏 马顺象牙腰牌
于谦的风格,最大优点是有效率,执行力强,
而且越来越有自信,有事说事,谁行谁上,少了圆润的处事手法,
《明史》说“谦性故刚,遇事有不如意,辄拊膺叹曰:此一腔热血,意洒何地!
不如意就说出极端的话,其实是很不适当的,
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应当知人善任,
如果看不起能力较差的人,鄙视献殷勤的人,
以强者自居,那么只会刺激小人的阴暗面。
改名之后的王文
《明史》记载王文“为人深刻有城府,面目严冷”,性格“刻忮”(刻薄妒忌),
宣宗皇帝朱瞻基曾令王文审理一个白莲教叛乱事件,
案子结束之后,朱瞻基看过奏文,有一个举动:赐名“文”(王文原来叫王强),
为什么帮他改名?这可能是一种劝勉,
朱瞻基看了他的审案风格,希望他做人还是要“文”一点,不要过于不近人情。
土木之变后,为什么于谦成为核心?
明宣宗朱瞻基
这种性格放在不同的岗位上,效果是不同的,
过分苛求,对于刑狱工作挺合适,看他的履历,
经历都察院和大理寺,三法司之二,都是需要让人畏惧的职位。
但如果进入内阁,就少了几分和气,
行事不留余地,还小气,下面敢怒不敢言,
被冤死之后,少有人同情他。
景泰帝的继承人
古代皇权最要紧的是继承问题,
朱祁钰面对的,是没有继承人。
朱祁镇出征的时候,留下朱祁钰监国,正统太子是朱见深,
但当他当上皇帝,贪恋帝位,私心必然就产生了,
景泰三年,他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第二年就夭折了。
从此他再也没生儿子,被软禁状态的朱祁镇,反而在景泰年间喜得三子。
之后,他还有选择吗?按礼法,顺位除了朱见深和朱祁镇,似乎没有他选,
其失望之深,可以体会,他听说朱祁镇复辟后,说:哥哥做,好!
令人唏嘘。
土木之变后,为什么于谦成为核心?
女医明妃传中的朱祁钰
说回于谦,他的位置合理性来源于朱祁钰,
朱祁钰一死,不论朱见深或朱祁镇继位,于谦都不会有容身之地。
  • 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
  • 打赏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