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曾读到理查德·泰勒提及自己的工作,他说自己从事的是危险系数极大的职业。我就纳闷了,行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怎么就成为高危职业了?难不成会像哥白尼一样被烧死?仔细琢磨了一下,鉴于心理学家们研究出来的那一大坨“违背”常识的认知错觉,搞不好哪天这些人真的会被大众给烧死。正如基思·斯坦诺维奇在《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中无奈的陈述:
世俗智慧通常包含许多一厢情愿的想法:人们更愿意相信世界是他们所期望的样子,而非其真实的样子。
这个世界的本质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样。
星座运势、血型性格、手相命运,要对这些伪心理学说“不”
心理学也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
通常我们要是得知某人是学心理的,那此人就成了人形解忧杂货铺。“我很焦虑,我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做了这件事,你帮我分析分析?”“你知道我现在在想啥吗?”“她这么对我是因为啥?是不是我俩相冲啊?”“我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替我解解。”我知道我们都想给任何事都加上一个解释,都配上个因果,方能显得条理分明自我安慰,但是心理学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解释所有事,所有科学都不能,也都做不到。心理学也不包括星座血型玄学,心理学也不仅仅是精神分析心理咨询。今天的人们,可能都能熟练运用“焦虑”“压抑”“潜意识”这些词来分析自己的心理状态,但大众口中的含义与心理学家们的并不一样。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并不是给出一个正确答案,而是排除掉一个一个错误答案,留下一个最接近本质的答案。而我们却恰恰需要的是那份确定性来避免混乱感,所以才会相信“伪”心理学那种可以解释一切的答案。这造就了多大的市场和影响力啊,如书中所言,伪科学的危害并不仅仅是一小部分人损失一部分而已,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社会,邻居的伪科学可能会影响你,即使你不相信这样的信念。想想星座匹配吧同学们!
星座运势、血型性格、手相命运,要对这些伪心理学说“不”
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写《这才是心理学》的初衷,是想让大众对心理学有正确的认知。看看我们现在的大环境,这本书改变大众的误解了吗?没有。所以,这本书已经再版10次了。本书介绍了判断真·心理学的方法,标准有三:
研究的是实证可解的问题
采用的是系统的实证主义研究法
结论是公开的,是可再现的,是接受了同行检验评判的
这些标准注定了心理学的结论是普遍的正常的清晰的行为规律,而不是搁谁身上都行正反都行神神秘秘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玄学。
星座运势、血型性格、手相命运,要对这些伪心理学说“不”
本书各章对应具体因素,帮助建立批判性思维,码一下供浏览:
第一章: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正名之章。
第二章:成功的理论是明确的,哪些会发生哪些不会发生,是可证伪的。一个无法证明是错误的理论是没有意义的。科学,通过排除错误才能向真相迈进
第三章:心理学领域也是操作性定义的。你说你焦虑,你的焦虑不是我说的焦虑,来,做个全球认证的焦虑分析表吧。
第四章:鲜活性案例对决策的影响:个案在科学中是拿来阐述论点而不是证明观点的。“哎呀这个药丸我吃过了,效果特别好!肯定对你也有用的!”于是,你就下单了。
第五章/第六章:相关不等于因果。检验假设先通过比较,再经由控制变量、操纵变量得出结论。是相关还是因果,多关注第三变量,即暗中连接两方因素的红娘。
第七章:研究中的“自然性”实验不是必须的,因为这样的才能理清变量问题,抓住本质关系。这里涉及一个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问题,在我看来就是短视与长远利益之争。发展基础,才会在基础上产生千变万化的应用。
第八/九章:关联性,聚合性,交互作用,说明大部分结果都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学科成果是大家通过五花八门的研究共同促进的,一个结果是由多重变量决定的。
第十/十一章:影响最大的认知错误:概率推理和偶然性。最吸引我的是:接受错误以减少错误
本书最后章和各章穿插着吐槽了大众“双标”心理学与其他科学:你们承认无知妨碍了你们理解物理,为啥我心理学就要为你们的不理解负责?其他哥们都自己跑出去愉快玩耍了,为啥我心理学要留下来给你们解释本质问题?大伙都是在实验室中做实验搞研究,为啥我心理学要被批评“人为性”太重让实验结论不切实际?
星座运势、血型性格、手相命运,要对这些伪心理学说“不”
好了,总结一下,这本《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展示了打开心理学的正确姿势,不,不仅仅是针对心理学,更是展示了科学家们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分析模型。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受制于那些片面的媒体和所谓的专家,在混混沌沌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吧。
  • 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
  • 打赏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