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学习易经的年龄是五十九岁。
二、孔子学习的不是《周易》,而是《坤乾》,应该是殷商的易经。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据《礼记·礼运》记载,孔子还说过:“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孔子很在意他在宋得到“坤乾”这件事,说明“坤乾”对他有特殊的意义。孔子从55岁开始奔波列国,头尾14年,其间,之宋时应为59岁。
以上两段话加在一起,结论是这样的:
1、孔子51岁在做高官,55岁开始流浪,并没有接触到《易经》,而且当时行政弄权不亦乐乎,当然也不存在学习《易经》的可能。
2、流浪过程中,孔子59岁在殷商遗民的聚居地宋国得到《坤乾》(很有可能是老子留给孔子的),就是殷朝的易经。是本来就叫这个名字,还是孔子为了避讳,所以用了这样的名字来掩盖什么,已经不得而知。
再后来,又漂泊了9年,孔子68岁被学生营救,回到了鲁国。此时孔子学习易经,收获如何?还没有得道,但是已经接近临界点,所以孔子才会说出上面的感叹:只要加上9年,就是从50岁开始学习易经,就肯定已经大成了。孔子一生是极其少见类似的感叹的,因为两点,一点是假设了一个具体的前提,我想如果不是基于特殊的缘故,比如并不喜欢自己50岁时候的作为,比如当年其实另有特别的机缘,以孔子的性格,无缘无故不会假设。另一点是给出了一个当时不存在,甚至有可能永远不存在的结果。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三个强烈的情绪指数,一是对68岁叶落归根和终于安定而非常兴奋,二是对自己已经取得的进展十分欣慰,学习易经之难,突破性进展自然有这样的情绪流露,三是极端自信,自信自己很快就能够终极圆满。孔子不打诳语,如此言词,堪称一绝。
仅仅两年之后,这以后仅仅过了两年,孔子70岁,自我的评价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就是已经「无大过」了,大白话就是,学习易经已然大成。
所以,孔子学习易经,与殷商遗民有脱不了的干系,也可能与负责图书馆的老子直接相关,总之就是天命所归!
我感兴趣的,是孔子明明学习易经长达15年之久,更是在70岁达到大成境界,在帛书易里面为什么还要自己的学生子贡、缪和、昭力等人保密?为什么要严防死守,秘不示人,隐瞒真相数千年?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