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包括两部分,一是易经,二是易传,易经是流传的最早的原始部分,是文王撰写的部分;易传是后来孔子等人撰写的部分,是对易经的研究与诠释部分。
从文本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三部分:原文本、前文本与后文本。最早的原著是原文本,现在流传的易经部分实际已经不是原文本,真正的原文本已经不可得了,就将流传的易经部分认为是原文本了。前文本是对易经的早期研究文献,易传就属于前文本。后文本就是后人对易经的研究文献,数目众多,良莠不齐。
当今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在真正的原文本灭失的情况下,只好将流传的易经文本当成原文本,而流传的文本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偏差甚至错误,但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将它当成原文本也是权宜之计,这一点所有的研究者应该清楚,不能有糊涂概念。
对于前文本的易传部分,众人应该清楚这是在易经产生之后许多年产生的,孔子相对于易经的产生是后人,相对我们今人是前人,所以易传部分只能归类于前文本。孔子等人对易经的研究,由于他们研究的基础就有一定的偏差,所以在他们研究之后又产生了一些偏差,这部分绝对不是原文本,这是对易经的研究文本,许多后人将这部分也当成了原文本,这是极大的错误,是后人研究易经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后文本就太多了,这其中存在两个最大的问题,一是后人将前文本当成了原文本,这样研究的基础就错误了,研究的方向就有问题了,而且研究的结果就更容易出现偏差了。二是人们研究易经并没有专注于对易经的研究,而是许多人在研究易传,要知道,研究易传实际是对易经研究的研究,而不是研究易经本身,由于研究基础的错误,研究的许多结果产生了更多的偏差,阻碍了易经的研究与发展,这是研究易经这么多年而没有重大发展的一个原因。
综上所述,人们在研究周易的时候概念要清楚,要知道自己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研究的基础是什么,研究的方法是否正确,不能统儿论之,走上歧途,得到事倍功半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