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基本结构是爻组成的,早期的阴阳符号叫圭。所以,圭是《周易》的源头。
我们常说“阴阳”,阴在阳前。为什么不说“阳阴”呢? 因为,“阴阳”一词源于立竿见影的计时方法,是用阴影记录阳迹的,故为“阴阳”。古人在地面上堆土立杆设置观察点,叫圭,圭是既形象又会意的字。立杆之后,观察一天的日影,日出日落之时杆影很长很远,无法做出记号。于是以日中杆影最短最近时作为观察之时。通过太阳与地球倾斜角度的变化发现,当太阳在南回归线上时,北半球午时杆影最长,时最短;当太阳在北回归线上时,北半球午时杆影最短,时最长。杆影总是在这最长最短的两点之间来回往复的变化。将这两点连成一条直线就是子午线,从杆影最长到最短的区间为阴阳变化区间。
杆影最长之日起在每天杆影所到之处插一小棍,插至杆影最短之日止,可插183根或182根;再从杆影最短之日起每天标注至杆影最长之日止,可插182根或183根。一个来回往复可插365根或366根,正好是一个冷热寒暑变化的周期,于是定365或366天为一年,定杆影最长之日为冬至日,为年初;定杆影最短之日为夏至日为年中,定杆影至半之半之日为春分秋分。这就是最早的历法。历法的产生对农耕播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用插棍记日法比较麻烦,于是就衍生出在阴阳变化区间画道分度的方法,形成了分度法和符号标示记录法。
北半球土圭观察阴阳变化示意图
观察点放大示意图
将上图阴阳区间的顺逆过程划分为阴阳半年就是二分圭,再由二分圭对分就可以重叠出四分圭、八分圭...谈到这里可能有人意思到了,这不就是太极生两仪的雏形吗?干嘛叫“圭”呢?是的,这正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雏形。之所以此时叫圭,是因为后面还有十六分圭、三十二分圭。远古时期阴阳变化区间分至八分圭就已经形成了四季八节,对于远古时期的人来说已经够用了,所以,十六分圭和三十二分圭没有名称。增至二十四节气是到上古时期才有的事情,距离六十四卦的形成还有一段很漫长的过程。
先天八卦卦序图
圭的意义在于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重出方法上还有多种不同方式,这些内容将关乎太极八卦体系构建的合理性能否成立。而传统理论中八卦层次后直接跳至六十四卦层次,圭的概念如同易史断层一样成为了传说。以至于庶生出许多脱离了太极基础的杂牌八卦,体系没有层次性,卦位没有有序性、阴阳符号没有承接性、卦序不符周期性。
通过以上的论证,不仅说明圭是《周易》的源头,更说明圭的重要意义。
关注我,会有更多精彩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