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君曾经分享过《梦的解析》这本书给大家,里面对如何通过心理学科学“解梦”有非常详细的介绍。 不知道你们第一次听说“解梦”这件事是什么感觉。有书君一听到解梦,脑海里立马出现路边摆摊算命先生的模样,好像总有点“糊弄玄虚”忽悠人的意思,但直到后来,有书君了解了一点关于精神分析的理论,才开始对“解梦”这个词儿,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今天要说的《梦的解析》这本书啊,是弗洛伊德最牛气哄哄的作品之一,就这么说吧,有人甚至将它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论》及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列称为是导致人类三大思想革命之书!
我们成年人一夜要做4-6个梦,这些梦常常是不知道因何而来,而弗洛伊德认为,梦其实是现实的镜子,梦中的欢喜、幸福、焦虑、恐惧其实是潜意识里的投射,而本书就是要揭开埋藏于心理深层的奥秘。
一、梦是愿望的达成
《梦的解析》这本书,全篇都是围绕“梦是愿望的达成”这个主题中心展开的。弗洛伊德认为,梦不是什么偶然形成的某种联想,而是在体现我们现实中压抑着的欲望。
怎么理解呢?你想想啊,在现实中,你想冒险,你想超越,你想要自由,你想通过考试,你想远离病痛死亡……
你有着各种无法完成的欲望,这些都来自于你最原始的冲动,白天迫于各种压力,我们会将这些冲动的欲望压制住,所以在梦中,它们就会猖狂地出来搞事情!
有书君举一个咱们最容易理解的一个例子吧:当我们膀胱膨胀时,在梦里就会开始寻找厕所,结果常常是找到了,虽然现实中还是不得不被憋醒,起来上厕所,但在梦中,找厕所就是愿望的达成。
总的来说,梦会受到两种刺激的干扰:一种是生理刺激,另一种是心理刺激。有书君刚刚讲的例子,就是生理刺激,而心理刺激呢,来自于我们白天生活中渴望达成愿望的心情。看到这有人或许会说,诶?这不对啊有书君,咱们坊间不是流传说:“梦与是现实相反的吗?”,而且我们也都经历过许多悲伤痛苦的梦境啊?别着急,那是因为,梦常常会伪装自己,拿书中一个例子来说:
有位医生,一大早被闹钟无情地吵醒了,他的做法和我们很多人一样,关掉闹钟,再睡一会,这一睡不要紧,梦就来了。医生梦到了自己正躺在病患者的床上。对于这个例子,佛洛伊德的解释是,医生的潜意识,是渴望自己可以略过早起上班的痛苦,而躺在病患者的床上,证明他自己已经在医院了,而这个梦的目的,只是因为贪睡而已。
人们之所以会梦到痛苦或者是让人不愉快的事情,就是因为梦会改造和伪装自己,梦境中往往充满了杂乱无章的小事和一些你没有深究的细节,而我们的真实欲望就藏于这样的细节中,这也就是我们内心深处不易被发现的潜意识。
二、梦的改装
对于书中提到的梦的“伪装和移置”,这点理解起来就比较费劲了。因为梦中的你有可能不是你,而是另一个人借用了你的样子。是不是有点神奇?弗洛伊德在研究过程中就遇到过这样一个梦境:
一位女士梦见自己想要准备晚餐,但手头上就只有熏鲑鱼。她想出去买东西,但偏巧,当时是礼拜天下午,所有商店都关门休息。那就打个电话给餐馆订餐吧,可这个时候电话又断了线。您瞧瞧这衰的,最后,这位女士只好死了这份做晚餐的心。
从表面上看,这个梦怎么也不像是:“愿望的达成”,但弗洛伊德在调查了做梦者的背景之后,才了解了这个梦境的真正含义。原来,这位女士的丈夫,很欣赏她的一位好友,但还好,女友非常瘦,不是丈夫喜欢的丰腴类型,而这位女友又常和做梦的女士说:“我想长胖一点,你做饭永远都那么好吃,什么时候请我吃饭呢?”所以,大家应该理解了这个梦的真正含义:“想让老娘给你做饭,让你长胖之后勾引我老公吗?想得美!”
梦会通过压缩、移置特征、修正等过程把梦本来意愿完全歪曲,以改头换面的方式出现。其中检查和象征,是我们的梦做的最多的两个伪装工作,解梦的过程就是要把那些因为检查而隐藏的含义恢复出来,把用象征装扮的含义还原出来。
三、造梦素材的来源
弗洛伊德最后提出一个观点:所有的梦都不会是空穴来风的,所谓单纯坦率的梦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的每一个梦,都是受到了外部刺激而引发的,这就是“造梦的素材”。
书中关于造梦素材的来源主要有三个观点:
- 1、梦总是以最近几天印象较深的事为内容。
- 2、梦选择材料的原则完全不同于清醒状态的原则,而专门找一些不重要的、次要的或轻视的东西。
- 3、梦完全受儿时最初印象所左右,往往把那段日子的细节,那些在清醒时绝对记不起来的小事重翻旧账地搬出来。
就作者弗洛伊德来言,几乎每一个他自己的梦均能发现其来源就是做梦的前一天的经验。
其实,《梦的解析》这本书在出版之后,争议还是很大的,很多人都觉得这种对梦的解析太过于主观,实属无稽之谈,弗洛伊德本人也是因为这个理论众叛亲离,甚至连自己的女儿都会反驳他的观点。但有书君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理论的对与错,而是它在领着读者去还原人性,现实中,我们因为道德、恐惧等种种因素的约束,不得不呈现出“善”的一面,很多时候,这是虚伪、非自我意愿的表现,也是失去自我的主要原因。而只有在梦中,我们才会呈现出自我更真实的一面。所以我们不论观点的对错,只需要通过这本书来试着静静的品读自己,跟真正的自己打个招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