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经·上》中说:“梦,卧而以为然也”。认为梦是人在睡眠中认为自己看见了什么,以为发生了某些事情,是睡眠过程中的一种现象。
《说文解字》中说:“梦,寐而有觉者也”。认为梦是睡眠中的一种感觉。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梦是人类日常生活的继续”。又认为“梦是创造的源泉”。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说:“梦是一种受压抑的愿望经过变形的满足”。
R·F·汤普森在《生理心理学》中说:“梦是正常的神经病,做梦是允许我们每一个人在我们生活的每个夜晚能安静地和安全地发疯”。
王极盛先生认为:“梦乃是人在心理活动中的意识与无意识的信息储存在脑中,在睡眠过程中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的心理现象”。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梦是睡眠时局部大脑物质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脑中的表象活动。”
《简明生物学词典》解释为:“梦是睡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表征为复杂的,片断的、有时是混乱的精神活动”。
《现代科学技术词典》解释为:“梦是睡眠或类似睡眠状态下在意识中发生的一系列不随意视觉、听觉和动觉表象,以及情绪和思维活动”。
《简明心理学词典》解释为:“梦是一种消极的不随意想象,是在缺乏第二信息号系统的调节作用的顺其自然而进行的想象”。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为:“梦是入睡后脑中出现的表象活动。对梦的本质认识各异,或认为梦是现实的反映,预见的来源,祛病的灵性感受,或认为梦也是一种觉醒状态,或把梦视为一种潜意识活动……”。
《中医解梦辨治》一书认为,梦是受躯体内外刺激引起的,发生在睡眠中而又不易为自我控制的一种心神活动。
虽然古今中外致力于梦的研究者对梦的定义都有不少高见,但依然较难给“梦”下一个满意的定义。我们认为,梦是人在睡眠时,由于局部的大脑组织(大脑皮层)尚未完全停止兴奋活动,从而引起的一种头脑中的表象活动。一个人梦境中的内容和他在清醒时候的意识中留存的生活印象有关,但是到了梦中,生活印象常常变得错乱不清,所以梦的内容一般总是呈现着混乱和虚幻的状态,以想象或虚幻的形式表现出来。
《周公解梦》是靠人的梦来卜吉凶的一本于民间流传的解梦书籍,共有七类梦境的解述。书中的周公就是周公旦,孔子梦的“吾不复梦见周公矣”在儒家经常会出现。 周公是一个在孔子梦中频频出现的人物,在儒教长期主导文化的中国,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直接与梦联系起来,梦,经常被成为"周公之梦",或"梦见周公"。书中列举种种梦境,并对梦预测吉凶。梦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难登大雅之堂,但在民间却流传甚广。
严格来说,《周公解梦》与其说是一本解梦书,还不如说是一本解梦词典。词典和一般理论书有很大差别,词典就是一个个词条,然后是解释,完全没有理论体系或者阐述原理。并且了解《周公解梦》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梦见同一个东西,书里记载的含义可能有几种,或者有吉有凶。这并非说这书有什么不对,只是梦的含义本来就有很多。
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第一次告诉曾经无知和充满疑惑的人们:梦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是另外一次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
在隐秘的梦境所看见、所感觉到的一切,呼吸、眼泪、痛苦以及欢乐,并不是都没有意义的。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还认为人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一个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这种观点就是著名的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从心理学角度对梦进行了系统研究,这些研究使梦与疾病的关系渐渐清晰起来。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梦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自我调整和激励,以及对未来目标的设定。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梦的功能是探讨做梦者的人际关系,并帮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对梦做出比较科学认识的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研究发现,梦的发生与人在睡眠状态下快速动眼和非快速动眼的周期性相关。一般来说,梦发生在快速动眼睡眠阶段,梦的内容也有规律。在第一、第二次眼球快动时,梦大多重演白天的经历,第三、第四次快速动眼时,梦多半是过去的情景和体验;第五次快速动眼持续时间最长,过去与最近的事互相交织。人们在睡眠中感觉身体不适或疾病,大多发生在第一、第二次快速动眼时做的梦,而慢性病的感觉可能在第三、第四次快速动眼时做的梦里。
真正的作梦只有在人类身上被直接证实发生过,不过很多人相信作梦也会发生在其他动物身上。动物已经确定会有快速眼动睡眠,然而他们的主体经验却难以确定。平均拥有最长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的动物是穿山甲。哺乳类可能是大自然中唯一,或者至少是最频繁的做梦者,因为和他们的睡眠模式有关。
也有人认为上述有关梦的解释是不科学的,梦只是人睡眠时的一种心理活动,梦中的心理活动与人清醒时的心理活动一样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梦中离奇的梦境是因人睡眠大脑意识不清时对各种客观事物的刺激产生的错觉引起的。如,人清醒心动过速时产生的似乎被追赶的心悸感,在梦中变成了被人追赶的离奇恐惧的恶梦,人清醒心动过慢或早博时引起的心悬空、心下沉的心悸感,在梦中变成了人悬空、人下落的离奇恐惧的恶梦。梦中经常能感觉到一些人清醒时不易感觉到的轻微的生理症状,是因人睡眠时来自外界的各种客观事物的刺激相对变小,来自体内的各种客观事物的刺激相对变强引起的。
弗洛伊德认为,梦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压抑的欲望(潜意识的情欲伪装的满足)。它可能表现对治疗有重要意义的情绪的来源,包含导致某种心理的原因。所以,梦是通往潜意识的桥梁。
但是解剖弗洛伊德对梦的工作的分析,使我们惊讶的发现:梦的工作充满着认识思维活动,这与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活动”的观点大相径庭。
弗洛伊德指出,任何梦都可分为显相和隐相:显相,梦的表面规象,是指那些人们能记忆并描述出来的内容,即类似于假面具;隐相,是指梦的本质内容,即真实意思,类似于假面具所掩盖的真实欲望。
在弗格伊德看来,梦的运作、化装主要通过压缩、移置特征、次级修正的过程把梦的显相完全歪曲,压缩,是显象的梦被转化为简略的形式,梦的某些成分被略去,另—些只以残缺的形式出现。移置,即一个不重要的观念成小事,梦中却变成大事或占据置要地位。象征,即以具体的形式代替抽象的欲望。它显示了梦作为通往潜意识的真实线径;能形成的内容(变化、矛盾、原因)中反映逻辑关系,而是以改头换面的方式出现。次级修正,即把梦中无条理的材料加以系统化来掩盖真相等。
经历近一个多世纪而不衰,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已深入到内心深处的潜在动机,能言前人所未言,敢言前人之不敢言,实乃超出前人之上。但他在释梦中的主观性、任意性和神秘性也是显而易见。他把人的一切梦的隐义都与梦者潜意识中的能欲望联系起来,这显得有些牵强了。他根据其性欲理论来解释梦,不是把人看作社会的人,而近乎完全看成是一种生物,故一开始就受到人们的谴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