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知道的越少,就越容易形成判断,而且越容易形成强烈的单纯判断。——柴静《看见》
人与人之间的相貌都是不同的,在大多时候,人总是喜欢用惯性思维来看待问题,而忽视世界上存在的特例。
每当对一件事情进行评价时,就会有人说:“一看你这个长相,我就知道你不是好人”、“大家都指责他,那肯定就是他做的”。
这时,总能想起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写的那句话:“从来如此,便对吗?”
当然,主观判断的准确性虽然不高,但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心理学领域中也存在对一个人外貌与品行相关的结论。
所谓面相,最早出于面相学(physiognomy)中,即通过观察一个人的面部特征来论命。常言道:相由心生,就是说一个人的个性、心思与善恶,都能够由他的面相看出。
面相学的发展
面相学这门学科由来久,据考证,面相学有三大起源:
古代经验之谈。包括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审美学。古代巫医之术。如:黄帝时代的《金篆玉函》,是山、医、命、相、卜五术的起始。认为人体的经络掌管着人体的健康,也显示着人的命运,通过面相表现出来。天干地支,三元气运,阴阳五行。这个过程,是将其他推命法的原理融入相学之中。
面相学,在春秋时期,儒学大师荀子曾说过:“相人古者亦有也”,明朝刘伯温在相术上有所发展。
相学是对人精神、气息、外貌的重视,与中医中的“望、闻、问、切”类似。精神气色蕴含了人的一切行为活动和举止神态,有明显的预测性和超前性。
历代相学名家中,有史可查者甚多,其中提出了完整的相学理论,以汉代许负最早。
许负本为一妇人,以善于相人而被汉高祖封为雌亭候,她著有的《五官杂论》、《听声相行》等作品流传至今。
面相学中的面部特征
除中国外,在十七世纪初,西方社会出现了比较系统的面相分析学科。
十九世纪中叶,法国解剖学家加尔和斯柏兹姆在《神经系统的生理解剖学》正式提出了颅相说,是以人的面相或骨相特征判断人的行为善恶的学说。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凡面黑者,大都有为恶之倾向。”
加尔认为颅骨的外部特征形状与内部脑的结构有关,并且心理特征与颅骨形状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他通过观察人的心理与颅骨外形特征,确定了27个功能区,后施普茨海姆修订为35个。但这项理论,仅仅是主观推断,未能获得实证研究支持。
二十世纪加拿大神经学家潘菲尔德用微弱的电刺激病人的颞叶,患者会回忆起以前的经历,并包括详细细节,说有记忆与颞叶有关。
现代人体生物学认为,人的性格特征主要是由大脑中的高级意识中枢掌控,前额叶与颅骨形状与性格没有必然联系。
但是,大脑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机能系统,分为三个部分:
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心理接受、加工、储存系统行为调节系统
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主要是这三个系统相互作用、协调所产生的结果,每个系统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表面上看人的行为和面部特征并无联系,其实不然。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互不认识的人两两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对方的样貌来评定这个人的品行。
结果显示,大多数人都能够通过面部特征来对一个人的品行进行大致地判断。
心理学家保罗·皮克曼在《心理学家的面相术》一书中提出:那些脸型较宽(左右颧骨的距离比眉毛到上嘴唇的距离相对要大)的人存在着明显的暴力倾向,并且这类人体内激素浓度普遍更高。
相关研究显示,罪犯的瞳距相对较小,两眼之间的距离更加接近,相比之下普通人两眼间距更开阔。
另外,罪犯的嘴巴更小一些,嘴角常常下扬,有清晰的人中线。
不过,性格的形成与很多因素有关,尽管一个人的相貌与性格具有联系,但没有绝对的评定标准。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心理学家的面相术》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