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人起名,有三个特点:不避讳、不避外、不避俗。
不避讳,就是不会像汉人一样在名字中刻意不去使用自己祖先使用过的字,这一点在清代中前期的汉名中比较常见。最典型的如福临(即顺治皇帝)、福全(即康熙皇帝之兄)父子俩,名字里都有一个“福”字,咋一看,颇像哥俩。这种情况直到乾隆时期才被乾隆下诏制止,但理由也不是出于避讳,而是单纯地就是为了防止看起来像哥俩。
至于满文名字,就更谈不上避讳不避讳了。满语虽然看起来很复杂,但跟英语一样,是字母文字,无法做到汉语那样的避讳。打个比方,父亲叫John,儿子固然不能再叫John,但总不至于J、O、H、N这四个字母也不让用了吧?
《玄烨谱录》中的咸丰名字的满汉文写法
不避外,就是不介意用外族外语起名字。最经典的如皇太极的名字(Hong Taiji),之前学术界对此颇有争议,认为“Hong Taiji”应该是官职或者封号,而不是名字,理由是该词来自于蒙古语“黄台吉”,而“黄台吉”又来自于汉语“皇太子”。元朝灭亡后,“黄台吉”在当时的蒙古诸部中,是一个官职名称,相当于部族二把手。
想象一下,一个汉人起名叫“普瑞咩(premier)”或者“扑来怎托(president)”会是什么效果?
但依满文档案来看,1635年,皇太极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的誓词中,就是称自己为“Hong Taiji”的,应该是本名无疑。至于入关以后,清代皇帝的名字就都成了汉名。比如玄烨,满文Hiowan Yei;胤禛,满文In Jen。
雍正遗诏
皇帝尚且如此,一般满人用汉语或蒙古语起名就更不足为奇了。另外,满汉结合式的名字也很多,比如“X格”,通常是“三格”“六格”等,就是汉字“三、六”和满语“age(阿哥)”的组合(顺便说一句,age阿哥,在满语里相当于汉语的“哥们”、“兄弟”,是一种常见的对男性的称呼;皇子可用,但不专指皇子)。
不避俗,就是不介意用含义一般乃至不好的词作名字。这一点其实汉人也有,比如“狗蛋”、“铁柱”啥的,寓意贱名好养活。满人在这方面更加随意一些:努尔哈赤nurgaci(野猪皮/像野猪一样),多尔衮dorgon(獾子)等等。
更随心所欲的还大有人在。康熙年间重臣索额图songgotu,songgo是哭的意思,tu是词缀,表示做某件事情很厉害的人,合起来就是“爱哭鬼”;苏克萨哈suksaha,意为“大腿”;最有意思的是遏必隆——作为康熙亲政前辅政大臣之一,他被评价为“庸懦”,可这并不怪他——因为他的名字遏必隆ebilun,就是“庸懦”的意思,人如其名罢了。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爱哭鬼”
参考文献:
1.(清)《满洲八旗根源》
2.王火,满族人名的民俗特征和语言特征,1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