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淮、济”在古代有四渎之称,四渎是星官名,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为中国民间信仰的河流神的代表。而淮河作为中国古“四渎”之一,古称“淮水”,也被称为“华夏风水河”。淮河西起河南桐柏山、伏牛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皖山余脉与长江流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沂蒙山与黄河流域分界。这一地理位置正是古代中原的一部分,淮河上游地域即是古中原腹地,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国中”的位置。淮河居于黄河、长江之中,淮河主干道与秦岭一线,自古被认为是中国南北分界线。如明朝人谢肇淛的《五杂俎·地部》曰:“淮者,汇也。四渎之尊,淮居其一焉。淮之视江、河、汉,大小悬绝,而与之并列者,以其界南北而别江、河也。”而中国人对淮河更为熟悉的一句话,载于《晏子春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淮河作为南北分界线,是在气候、植被、水文、农业方面,淮河南北均有较大差异。冬季供暖也是以淮河为界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划定的一条线,决定了贵阳等城市的“冷冬”徘徊于集中供暖门外。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透露,由于当年“能源奇缺”,是周恩来亲自主导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集中供暖区。在中国的版图上,没有任何一条河流像淮河那样密如蛛网地纵横交错着:主干道全长约为1000公里,拥有一级支流120多条、二级支流460多条,全流域内主要跨省河流100余条,流域面积约为27万平方公里,养育了全国1/8的人口。从这个意义上讲,淮河注定要成为一条人文历史的河流。人文历史之河淮河流域地处中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中心地域。关于淮河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曾三至淮河的源头桐柏山,疏导淮河。“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沂泗,东入于东海。”(《尚书·禹贡》)会诸侯于涂山(今安徽省怀远县境)南麓,凿山导淮,并娶涂山氏为妻。今涂山仍有“望夫石”天然石像。而至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争战不休,各自为了本国的利益和军事上的需要,任意在各自管辖的河流河段上筑堤打坝,以水代兵。公元前657年秋,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阳谷,首次提出“无障谷”等四项禁令。公元前656年,齐楚两国在召陵(今河南省郾城县东)订立了盟约,管仲针对淮河流域的水利纠纷,提出“毋曲堤”等四项禁令。之后齐桓公又提出“毋雍泉”等条款,均指加盟诸侯国不许只顾自己,沿河堤防挡水,堵塞河道,以邻为壑,以水为兵。春秋战国时,由于政治和经济的需要,人工开凿的运河相继出现,徐偃王开陈蔡运河沟通沙水、颍水和汝水;吴王夫差开邗沟沟通江、淮,辟菏水沟通泗、济水系;魏国开鸿沟沟通江、淮、河、济“四渎”。从文化的层面看,在先秦这一文化孕育形成时期,淮河地域出现了以老子、墨子、庄子、宋钘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创发性人物,就是孔子也在安徽的淮河流域经常走动,甚至一住多年。这些思想巨人多出生在弱小国家,弱国居大国间,静观风云变幻,形成了自觉的反省意识与融会贯通的思想品格,从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成就了文化上的繁荣昌盛。淮上智者(包括淮泗的孔孟等)的思想阐发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品格,也对本地区后来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汉唐至北宋时期,淮河流域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唐后期甚至成为国家经济支柱,所谓“天下以江淮为国命”。经济大发展带来文化的大繁荣,出现了一大批文化巨人。道学在汉代续有发展,黄老学说成为西汉前期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道家又一集大成的作品《淮南子》。世家大族的涌现,不仅在政治上颇有作为,文化上也各有成就,培育了许多文人干才。也出现了曹操这样文才治功集于一身、卓绝古今的奇才。从南宋到民国时期,是淮河流域文化衰落变异期。1125年金人南下灭宋,赵构在江南建立新政权,史称南宋。金亡后蒙古人与南宋继续战争,元朝末年、明末清初与民国时期,淮河流域战争不断、动乱不止。与此同时,黄河开始经常南泛,尤其是1194年黄河决口,河水南下灌注于淮河以北诸支流,形成黄河夺淮入海的局面,淹没大片的土地庄稼与城乡聚落,造成淮域人民年年“跑水反”。由于干旱洪涝和兵祸,经济发展停止甚至倒退,人民食不果腹。以凤阳花鼓为代表的“淮风”或“五花艺术”,是灾害之年淮河人奔走四方而作的乞讨之歌,本质上是苦难艺术、乞丐艺术。战争也是淮河流域的人文历史主题之一。淮河流域由于开发较早,人口聚集,各种政治力量交汇,成为各类政治力量争相控制的地区,因而频频爆发了战争。据权威资料统计,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战役约有200余次,发生在淮河流域的约占1/4。先秦时期,是淮河流域战争最为频繁的时期,著名战役总数约占全国同期的1/2以上。传说中历史上最早的涿鹿之战主战场虽在河北平原,但最初的战争接触点是在淮河流域的河南中部平原。秦末陈胜、吴广是在淮北大泽乡揭竿而起,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此后,刘邦、顶羽在中原大地卷起楚汉风云。楚汉战争历时4年,以刘邦胜项羽建立汉朝而告结束。其中如彭城(徐州)之战,成皋(荥阳)之战,垓下(灵壁境内)之战等著名战役皆发生在淮河流域。汉初,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战区在淮泗合流地区。淮河流域在东汉时是军阀角逐之地。东汉灭王莽的昆阳之战发生在叶县、禹县、郾县一带;刘秀统一关东之战,战区在沂沭泗淮濉诸水之间。曹操挟天子以命诸侯,拥献帝移都许昌,一时间淮河流域群雄四起,据地自雄,称王称帝。在此期间著名战役:发生在鲁苏皖交界处的曹吕争夺兖州之战;发生在中牟、封丘一带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官渡之战。两战以后,淮河流域皆属曹魏。“永嘉丧乱”西晋崩溃,中国进入长期分裂时期,淮河流域成为南北双方角逐的场所,战火熊熊。如司马昭围攻寿春之战,西晋末年的祖逖北伐,东晋时期的恒温攻前燕之战,南北朝时期的东晋与前秦间的淝水之战(瓦埠湖一带),南梁与北魏间的钟离(凤阳)之战。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战火遍及的徐、兖、扬、豫等州均涉及淮河流域。隋末有三支强大的农民起义军,其中两支活跃在淮河流域。辛亥革命后,在苏北、鲁南、皖东北发生了著名的讨袁战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淮河流域先后发生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