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一词的来源,一般公认为语出晋人郭璞著的《葬书》。这部著作也简明扼要地概括了风水的选择标准:“来积上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
金代兀钦兀注《青乌先生葬经》中,亦有“风水”之称,云:“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又称:“内气萌生,言穴暖而生万物也。外气成形,言山川融结而成像也。生气萌于内,形象成于外,实相乘也。”
明代乔项在《风水辨》是这样解释“风水”的:“所谓风者,取其山势之藏纳,土色之坚厚,不冲冒四面之风与无所谓地风者也。所谓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近夫亲肤而已。若水势曲屈而环向之,又其第二义也。”
明代徐继善在《地理人子须知》中综述前人论说道:“地理家以风水二字喝其名者,即郭氏(莫注:即郭璞)所谓葬者乘生气也。而生气何以察之?曰:气之来,有水以导之;气之止,有水以界之;气之聚,无风以散之。故曰要得水,要藏风。又曰气乃水之母,有气斯有水。又曰噫气惟能散生气。又曰外气行形,内气止生。又曰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皆言风与水所以察生气之来与止聚云尔,总而言之,无风则气聚,得水则气融,此所以有风水之名。顾名思义,风水之法无余蕴矣。”
综上“风水”之典出及释义,风水可概括为:考察山向地理环境,包括地质、水文、生态、小气候及环境景观等,然后择其吉而营筑城郭室舍及陵墓等,使其达到天地人合而为一的至善境界,实为古代的一门实用技术。
汉晋时期,在有关“阴阳”、“地理”之勘察选址、规划营建等论述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初具框架的风水理论体系。第一次将“风水”与“气”联系在一起,“气”即古时的“炁”,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现。“气”被视为天地万物的最基本构成单位,“其细无内,其外无人,充盈天地”、“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老子》谓之“气”的“理”为“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用现代的观点来看,“气”是一种力、一种场、一种波,气的存在是不断流动着的。气的本质应该是超微粒子。气生在“天地之始”,为“万物之母”。1987年美国的罗丝巴哈在其著作《风水——中国的方位艺术》一书说道:“气是风水中最重要的因素”,“认识气,便懂得风水的全部。”(莫振光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