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与天地准。而中国传统哲学是以阴阳两仪作为思维体系的,而两仪又以无极为源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藏万象。《易经》归纳世间万象;而世间发展变化中,不断化生的新象,都是《易经》卦象的外衍。而易卦作为记述天地间象的初始之文现符号,作为中华文字的起源,文学思维的基础架构,是中华文明最俱表性的东西。而易的是无息无尽的变化;而主导这一切变化的,就是最简单的阴阳互化的运动。它昭示的是规律性的概念。是法则性的,对世事而言,是方法和策略方面的指导。没有针对于某门、某派的设定;也不是作用于某个行业的典经。是百家共有的、各业共尊的经典。与天地准吗!自有不偏不依的义理。所以,各家,各业,都是得其一面,成一家之述;就一业之事,都不能全其大义。故都不能称起为《易经》的主脉。即便是卜卦的,堪舆的,尽管他们常用易卦,但他们也只是用冰山之一角。出于象,而有化出之象;得于义,而有各见之意,万变不离其宗。故易辞云:不事王候,高尚其事。《易经》不是指定服务于某个王朝的;不是服务于某个阶层的。所以,才能传承不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