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下算得上是易学弟子了吧,我有个不好的习惯,基本看古书不怎么看近当代的书,而且大多看原文不看译文。完整研究的术数和易学书籍几十部还是有的。我个人十万分的肯定易学的主脉还在汉宋易学,象数易学,儒家易学,而不是术数。外面看了几个朋友的言论,都不怎么准确,这里我来跟大家详细下易学史大家一目了然为何我会如此肯定。
从《周易》开始吧,《连山》《归藏》过于遥远,而且资料不足。《易》的原始本质是大衍筮法筮辞,但这部筮辞的支撑原理涉及就比较广了,有哲学、天文历法、数学等诸多概念在里面,在《周易》诞生乃至更早时代已经有阴阳家和五行家活动了,后来合流成为占筮一脉,注意的是占筮不等于占卜,占卜包括占筮,而我们今天所谓的占卜更多指的是占候,与占筮有着很大的区别,容后再说。占筮一脉一直到孔子时代,儒家从中得出了更多的哲学意义,这些意义潜伏于象数之中。孔子及后来儒家弟子整理编辑了《十翼》,《十翼》绝非孔子一人所著,一人编辑,应该是根据编辑的资料加了一些自己心得,又有后来弟子完善。从此占筮一脉被儒家易学容纳,形成易学大一统的局面,孔子本人也多作占筮。这样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了汉代,但其实除了主流儒家易以外一直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易学存在,只不过知之者甚少。汉代孟喜候占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原有局面,孟喜、施雔、梁丘贺都是孔子易学的正传弟子,脉络清晰。那么孟喜为何能有所革命性创新呢?因为孟喜除了继承孔子易学以外还得到了隐士所传《易家候灾异书》,这就很富传奇色彩了,极有可能就是前面所提到的鲜有人知的另一种非主流易学,有传言是《归藏》残篇,这种说法挺火,事实如何我也不得而知。孟喜候占原理是用卦爻去表达时间气候概念,六日七分值日置润,跟历法关联密切。从此开创占候一脉,这种易学后来辗转成为汉代官学,中间还孟喜撒了个小谎,导致孟喜晚些才成为了经学博士,但是终究成为了如今语数外这样的必要官方学科。后来焦延寿私淑孟喜学说,深得精髓,貌似又得到隐士相传有所改进,用六日值。但根据历史人物的反应来看应该六日值本身就是主流,孟喜的六日七分才是新说。
辗转焦延寿收了一位空前绝后的易学弟子――后京房,李君明,此人极为精通音律,吹律定姓易名为京房。京房深得孟喜卦气精髓,同时由于个人天赋异禀,在孟喜的卦气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创新,更发明了纳音说、纳甲说、月建积算、飞伏说……一系列易学学说体系讲阴阳灾异。易学体系从此空前绝后的庞大,但致命的是其学说并不完整,原因有两个:一是京房向汉元帝上书考功课吏革除弊端得罪即得利益的朝中权贵,后便五鹿充宗等陷害弃市,仅三十多岁。二是京房留下的著作大部分亡佚,唯独留下《京氏易传》存世,并且四卷不全。故而京房易例中的一些支持性理论空缺,后人不得而知。阴错阳差由于京房学说的庞大,后来江湖术士运用其学说创造了各类术数。可以说目前存世的术数除了奇门、太乙、六壬以外,都在不同程度上运用了京房学说。风水、八字、六爻、梅花、小成图等等,无一例外。
自此象数易学与术数两分。孟喜和京房作为儒家易学的在传弟子,偏离注经的主要工作而改占候。京房学说成为刘向归纳的术数七属,但不客观,京房学说的本质是在讲阴阳灾异,在占候。绝非后来的术数形式。四库全书中《易》也是入的经部,而术数入的是子部,区别可见一斑。东汉末年与三国时代,儒家弟子郑玄、虞翻又用孟喜卦气和京房学说形成的象数易学,回归到儒家易学的本职工作――注经,过程尴尬而结局未尝不美。补充,西汉扬雄之《太玄》,又一部易经。时人不明其义,各种嘲讽,实际上是曲高和寡,绝世之作。
再后来就是北宋五子之邵雍,数千年来无人能出其右。其易学造诣与成就超越历代易学名家,著《皇极经世书》一部,内篇言理为邵雍亲笔,外篇象数为弟子整理其生平语录。同《周易》一样成为了永远的迷,至今为止没人能彻底参透其中奥义,我也潜心其中,数字、算法、结合天文概念,言语晦涩难明,只能一知半解。不论如何,与之齐名的周敦颐、张载、二程在易学领悟都不可以与邵雍相提并论,孟喜京房也不能。富弼爱之尤甚,司马光是邵雍基友,二程以兄事之,南宋朱熹更是邵雍脑残粉,紀昀在四库全书提要中更以为圣。尴尬的是《皇极经世书》融贯儒学道学易学,又收录《道藏》,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邵雍都被误为道家学说,后来才正式其说,儒家大圣,内圣外王之学。邵雍一世布衣,宋帝谥号康节,三千年来有此殊荣的仅邵雍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