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龙诀》(一):风水龙脉的基本认识
以天下第一风水宝地——阆中为例
(这一章主讲风水“龙脉”)
四川阆中,自唐代以来,被唐代的二位天师:袁天纲和李淳风共尊为天下第一风水宝地。
《古今图书集成》载,唐太宗贞观中(约636年),有望气者言于太宗:观测天文,见西南千里之外有王气。太宗令袁天纲和李淳风查看,他们一人走东,一人向西,循着龙脉,最后在阆中相会。终于发现这天下风水第一宝地。
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阎苍舒《将相堂记》又载,在阆中,“袁天纲题锦屏山云:此山磨灭,英灵乃绝”。
(天下第一风水宝地——阆中)
风水概念的形成
风水的概念,其实就是选址的问题。
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对选址有了认识。例如孔子编撰的《诗经》中的《公刘》、就有“陟冈”、“降原”、“逝水”、“观京”等选址行为的描述。
到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变革发展,促成了早期城市建设的高潮。由于百家争鸣,先秦诸子和其它典籍中有了很多有关选址规划的论著,典型如《管子》、《墨子》、《周礼》、《考工记》,等等。
到汉朝,由于儒学势盛,风水被加入了很多的礼制成份,典型如《考工记》之《营国制度》。从这时开始,产生了风水流派的区别。流派虽多,但在风水认识上仍然有一定的共性,我们就只讲这些共性。
1.龙脉:
龙脉其实就是山脉。山脉的走向中蕴含生气,即生命之力,有神秘力量,故称为龙脉。如《管氏地理指蒙》:“指山为龙兮,象形势之腾伏”;“借龙之全体,以喻夫山之形真”。
那么“脉”是什么意思呢?脉就是指山的延绵走向,有如人体的经脉的作用。如《地理人子须知》:盖取象“人身脉络,气血之所由运行”。龙脉有分支,有大小长短,故谓“龙犹树,有大干,有小干,有大枝,有小枝”。在意象上,“论及祖宗父母者,探本溯源之意也”。
龙脉就像树枝,主干越粗壮的树,越能经风雨。一座城市,生气旺不旺,要看与之相连的龙脉主干在哪里,路线长不长。路线越长越曲折,则代表生气没有散佚,同时,选址一定要在龙脉末端沉入地下处为好,因为这时生气沉入地下,建在上面的城市就能汲取这生气了。
我国有三条主要的龙脉。
(三条龙脉的走向)
而这三条龙脉都来自于一个地方:昆仑山。
昆仑,在汉代,便是西王母所在的地方。它高大雄伟,地球的生气全部蕴藏在雄健厚实的土壤之下。古时便被看作为产生源气之所,黄河也由它发祥而出。气脉从昆仑山由高到低向东扩展,发出北、中、南三支龙脉。
北龙:西起昆仑山,向北延伸经祁连山 -贺兰山-阴山-大兴安岭山脉与长白山脉,长白山延伸至朝鲜的白头山从而入海。北龙的特点是,山脉起伏大起大落,雄壮宽厚。
中龙:西起昆仑山,向东延伸经秦岭-大别山。中龙稳重又富有灵气。
南龙:西起昆仑山,向南到横断山脉向东到南岭,到武夷山。到福建下海,南龙抬头就是台湾山脉。此龙轻灵俊秀。
因中国古代城市选址,“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故风水家十分注重来龙去脉的研究。阆中处于三大干龙之中干南麓,与中原一脉,而又近邻南干发脉处。宋人唐庚《思政堂记》,曾谓:“并嘉陵而南,至于大江,置守者七,而阆中最为名郡。……其山川形势,郛廓道路,制度宏远,隐然有大国之风”。
龙脉的聚结是影响生气的重要因素。有大中小三种“聚局”,“大聚为都会”,“中聚为大郡”,“小聚为乡村、阳宅及富贵阴地”。以阆中而论,其为大郡、州邑,属中聚局,为“千里山水大会”,正与其地处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交会格局相合。
(阆中为中龙大巴山的一支)
龙脉的聚结处,一般为城市北面的大山,称为“主山”或“镇山”。以分枝布叶,横向展开阔大,形成屏帐之势为佳,谓之“大帐”。来龙两翼“分障包罗于外以成大局者”,谓之“罗城”。此外,还讲究山峰的形象,有“五星形体”之分,取五行中金、木、水、火、土。该五种山峰的五行形状分别为圆、直、曲、锐、方。以五种形态模式化地评价山峰的优劣。
(按五行划分的五种山形)
由此可分析阆中的龙脉走向。据县志:“蟠龙山,为阆城之镇山也,在县治北三里,婉蜓磅薄,横阔十余里,西至西岩,东至东岩,皆其旁支”。蟠龙山形成了城市北部的天然屏障,阻挡寒风,迎纳着南部的阳光和暖湿气流,形成了良好小气候。同时蟠龙山九曲回肠的形态,正是凝聚生气的最好形状。
(阆中北部之山形蜿蜒,有利于生气保存)
(上图可见阆中主山的逶迤稳重之态)
同时注重“主山”的外貌,不能是乱石裸露,千疮百孔,必须是生态良好,如“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脉,草木为山之皮毛”,追求“紫气如盖,苍烟若浮,云蒸霭霭,四时弥留;皮无崩蚀,色泽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冽,土香而腻,石润而明,如是者,气方钟而休”。
(阆中之山,水土丰茂,浑厚华滋)
龙脉分析完了。下一期我们继续来讲风水中的“砂”,“砂”比龙脉更细节化。欢迎点击关注我“张博力”,下期的内容在我的回答中可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