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云:“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何谓“刍狗”?即以草扎成的狗,代替真狗用以拜祭。祭拜完后,便随意扔掉或践踏,变成无用之物。因为“不仁”,国家统治者或企业领导者(比喻为圣人)利用百姓或员工,以作实验及推行其治国或管理之模式。在实行过程中,难免使百姓或员工有所牺牲,如刍狗一样。以上多为后世之解读及应用,是不是有点难以接受,由此可见,老子这一句话成为最具争议的千古话题。然而,太史公称:“老子书难读、难明”,由此引申,后人是否对老子思想理解错误呢?老子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来比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此乃天演论。老子把天演之义用于人类,此论是否正确,还有待商榷,原因人不能亦不应与其它物类等同。但天无私复,我们人类与万物等齐亦不无道理也。汰弱留强法则可使万物或人类在竞争中得到发展,其出发点还是好的,此为天仁,故称:“大仁不仁”。晋~王弼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此二句,亦曾用天仁之意。因此,我们不能一笔勾销否定老子之论,但流弊也是事实。再者老子云:“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晋~王弼注此二句为:“明谓多见巧诈,蔽其朴也;愚为无知守真,顺自然也”。其意是统治者无需教导百姓聪明,反而教化他们保留原来的淳朴本色。并通过政策与法令去让百姓执行,达到统治者治国的目的。老子学说直接了当地提出愚民观点,此为中国愚民政策的创造者。
后之法家,本出自道家,发扬“以百姓为刍狗”及“愚民”两项模式。法家可谓做到尽,做到惨刻无情!史记载法家商鞅定【不告奸者腰斩】,腰斩刑罚太无人道,把人拦腰斩断,五脏六腑流出,其时人还没有死亡。由于商鞅做得太过,伤及天仁,秦虽富强,但商鞅结果被秦惠公车裂之(五马分四)。车裂亦有违人道,其惨不少于腰斩,或者此为商鞅之果报,太史公评商鞅:“其天贤刻薄人也”。又汉~刘颜之新序论曰:“今卫鞅内刻刀锯之刑,外深鈇钺之诛,步过六尺者有罚,弃灰于道者被刑,一日临渭而论囚七百馀人,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可见商鞅之惨刻有伤天仁。太史公将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一并为【老子韩非列传】,评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于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源于道家之意,而老子深远也”。 老子之学术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为以后之法家,其二为以后之方士。法家惨刻必流弊大,方士求长生术,如医术、气功、养生气功等皆造福人类。本来法家亦无可厚非,立法立信,有强国之功。但由于惨刻在于“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对人民来说还是害多利少,老百姓受到的伤害太大。太史公本出于道家,他评韩非为“其极惨礉少恩”,评商鞅为“天资刻薄”。但对老子、庄子并无贬词,意谓法家未尽老子之妙用,故曰:“而老子深远矣”,老子之深远,法家未能明其旨。太史公又说:“著书辞称微妙难识”,老子的书微妙难懂,因此,法家只能如申子之卑卑,韩非之极致于惨礉。老子之道,法于自然,自然之道,运行于阴阳与刚柔,更有天演物竞天择之意。比如自然界春夏生发祥和之气,秋冬具肃杀凄凉之象。法家之流虽源于道德之意,但只取其秋冬凄凉惨刻,而不取春夏祥和生气。希望通过惨刻方式来达到祥和之效,其实此意原非错误,其错误在于太过,必归失败也。从上述太史公点评可见,我们读老子学说必须十分小心,否则得老子一偏,则漏弊大矣!而读老子书必须明其意,否则不如不读,后来更有儒家学者大力评击老庄,恐未见公平,亦是只得老子一偏,并未细味其全体妙用。太史公称老子书难读、难明,可谓非常中肯之论也。
法家曲解老子之道,以惨刻无情之手段而取捷径,但由于太过亦发不耐久。最典型例子,法家曾完成统一中国之霸业,商鞅使秦国兴起,嬴政始皇统一六国,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秦始皇被誉为千古一帝,可惜秦国统一霸业仅维持了三代,秦二世胡亥被赵高谋杀,秦三世子婴在位仅四十六日,即被楚汉所灭。秦国因惨刻而兴起,又因惨刻而迅速灭亡,足见发不耐久也。可谓成也法家、败也法家!由此总结,历代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及发展皆出现偏颇之弊。当今时代,全球各国的国家管理机制主要沿用法家之道,至于是否做到绝,做到惨刻无情,大众心中都自有一把称来作衡量。有人还干着惨绝人寰的杀戮勾当(比如战争、镇压及恐怖袭击等),也有人利用掠夺来实施洗劫与控制,总而言之,如“刍狗”般之运作模式则大行其道,并未因为历史的文明发展而得到改善。究竟老子之“刍狗”理念真的如以上之理解及应用吗?我们有否曲解其义,而且方法也用错了吗?
老子之愚民,今日看来,愚民一词非常难听,简直就是罪恶所为,并万人唾骂之。其实老子之意并非今人所界定,老子贵无为、法自然、贵守朴,更反对物质过度发展引致的欲望升华,正所谓“善复为妖”“福祸相依”“物极必反”也!人类科学迅猛发展,必然同时带来不可估量的后遗症。比如人类工业发达,大气、土壤、水源等皆受到污染,终至地球难以住人,甚至毁灭。愚民者,应该使老百姓养成“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的好习惯。无知无欲之下,达到平和宁静的境界,从而最后以至大顺。严复评道德经第65章云:“其所为若物反,而其实以至大顺,而世之读老子者,当以愚民訾老子,真痴人前不得说梦也”。严氏此评可谓善读老子矣!当今社会普遍认为,人类生存离不开科技文明,科技带来物质的享受及舒适的生活。但同时亦孕育着严重的危机,正如道德经第58章“福兮祸所伏”,这种危机就是人类的自身技能退化,逐步减低人类的生存能力。由此可见,老子之见素还朴、少私寡欲,其立论之高妙,实不容低估也。上述可证,老子提出愚民,不为无因。由愚民而至大顺,亦足以自完其说,与今人之愚民概念大不相同。可惜后之统治者,并非以老子之大顺为目的,而是利用愚民政策,以遂其自私自利之目的。表面上冠以美好、伟大之名,实质行伤天害理之举,历代君主岂非如是乎!中国历史中此类君王恐亦不少,除夏朝的【桀】,商朝的【纣】,及周朝的【幽】外,还有不少以残民为乐者。如攻占一城,屠之,不论老少,甚至鸡犬不留。又如朱全忠将朝士贬官者三十余人,一夕尽杀之,投尸于河。又黄巢复入长安,怒民之助官军,率兵屠杀,血流成川,谓之洗城。愚民之祸不言而明,老子愚民本出善意,其目的希望大家能够过上符合天人合一之道的好日子,获得真正的幸福。但后代君主及大权在手者,滥杀无辜、惨无人道则出乎老子所料。老子之愚民,实为教化民众百姓合符大自然规律,正所谓天人合一、顺天而为是也,而大顺者则民心归于自然,这样的出发点难道有错吗?当然没有,只是后人曲解所致也。作为国家及企业管理者,作为黎民百姓者,是时候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动机,是掠夺?是剥削?是回归自然?是朴素惜福?......
  • 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
  • 打赏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