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遍江西 底层社会的读书人刮起的“堪舆”风
从唐末两宋以来,民间堪舆家多出于江西、福建,而江西尤盛。江西堪舆、中国堪舆的真正发展,是在晚唐至两宋,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堪舆家、风水师,都产生在这一时代。也可以说,正是江西及福建堪舆的发展,带来了中国古代堪舆的繁荣。而这种繁荣一直待续到明清,每个时期都有大名鼎鼎的堪舆家。
庙堂与江湖
朱熹
朱熹在给宋孝宗的“议状”中指出,朝廷用俸禄养着的庙堂堪舆家,未必比得上江湖上摸爬滚打的风水师但是,民间堪舆家为了表明出身的“正宗”,却编造了种种关于祖师爷杨筠松来历的传说。这其实也是一种庙堂与江湖的互动。
朱熹之后的两百年,明初浙江义乌学者王祎比较了福建、江西堪舆的特点。他认为,福建堪舆为“宗庙之法”,以五星八卦定生克之理,宋代的王伋为其代表。这应该是比较传统的“庙堂”堪舆,重理论而轻实践。对于江西堪舆,王祎直称为“江西之法”,并举出了一串“尤精其学”的著名人物:杨筠松、曾文辿、赖大有、谢世南,而刘江东、刘谦、廖瑀、吴景鸾、傅伯通、邹宽,也都是大名鼎鼎。江西之法以“形势”为主旨,“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专指龙穴、砂水之相配,而他拘泥,在所不论”。正是由于以大局为主而不拘泥小节,所以便利而易行,“大江以南,无不遵之者”。王祎没有料到的是,在他去世之后的二十年,“大江以北”也同样行之。这与明成祖的迁都北京有直接关系。
廖均卿出山
廖均卿
明成祖“靖难”夺位之后,经营北京。迁都的同时,也要选择陵寝。陵寝的选择,是配合迁都的重大举措。但陵址的选择并不顺利,成祖对钦天监堪舆家们所选的陵址不满意,于是有廖均卿等江西堪舆家的北上。
可能因为同是江西人,永乐时期的江西新淦籍内阁学士金幼孜与廖均卿比较谈得来,对廖均卿的堪舆术以及他的阴阳地理之书非常赞赏。金幼孜认为廖均卿的水平足以傲视一切老死科场的腐儒,自己这个内阁学士也自愧不如。廖均卿其实是为江西的堪舆家和中国的堪舆家们做出了一个榜样,这个榜样也为清代的堪舆家们所继承。所以清代的赵翼在比较福建、江西堪舆的特点之后,特别提出,两省的堪舆都很盛行,但似乎江西派更强一些。
堪舆皆是读书人
朱彝尊:《曝书亭集》
光绪《江西通志·方术传》为30位堪舆家作传,其中,唐末五代6位、两宋8位、元代1位、明代5位、清代10位。需要指出的是,《江西通志》的这些记载其实是极不完备的,是“选择性”的记载。即以明代为长陵择址的廖均卿家族,就有不下10人先后因为堪舆术而在钦天监任职,但光绪《江西通志》的《方术传》只记了廖均卿一人。当然,这也不能责怪《江西通志》的作者,因为在当时的状态下,对于民间堪舆家,没有人能够真正对其进行一次哪怕是稍稍完整一些的统计。清代10位堪舆家中,有4位诸生、1位进士;另外5位虽然没有注明身份,但应该也是诸生之流,或者类似于诸生。也就是说,在民间以堪舆术为职业者,或者精通堪舆者,大抵都是当地的读书人,而且多是科场失利的读书人。
有一位名叫林遇的杭州堪舆家,编撰了《地理径》一书,朱彝尊为其作序,说到林遇因科举不利而究心堪舆,成为专业堪舆家;朱彝尊自己本来对堪舆也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但当连续遇上三次地震之后,开始“悟地之有脉,而撼龙、拨沙、放水之说,为不可废也。”
江西在宋元明清时期是科举盛行的地方,堪舆的盛行与此不无关系。但在10位堪舆家中,有5位属广信府、3位属赣州府(含宁都州)、饶州府和瑞州府各1人。广信府的5位堪舆家,有4位在龙虎山附近的弋阳和贵溪;3位赣州府的堪舆家,廖均卿的家乡兴国有两位,但瑞金的管志宁却是“御用”堪舆家,应该在官方更具知名度。虽然饶州府的德兴只有余树艺1人,但在宋代,却出了吴景鸾、傅伯通、邹宽这样著名的堪舆家,元代梁饶为李翁相度的坟地竟然产生了明代的黔宁王沐英。瑞州的高安,则是刘基学得阴阳占数的地方。
堪舆之风遍江西,但从《江西通志》的记载看,著名的堪舆家主要是产生在赣州的兴国、瑞金、宁都、雩都一带,以及广信的贵溪、弋阳,饶州的德兴等地。这些地方,又多在与福建毗邻的武夷山西侧、以及鄱阳湖、赣江以东的地区。
御用风水师
福陵
在清代江西的堪舆家名单中,有一位御用的堪舆家:管志宁。
管志宁以瑞金县学“诸生”的身份,和高其倬讨论雍正“吉壤”。又以“户部主事”的身份,和高其倬等人一道选择了雍正皇帝的泰陵陵址、提出了泰陵的建筑规划;一道视察福陵,提出整治风水的议案。可以说,在这些堪舆活动中,管志宁的意见甚至带有决定性意义。所以在雍正八年的表彰中,第一位是地位崇高的高其倬,第二位就是本来为布衣的管志宁,然后才是钦天监监正明图。这也验证了朱熹在宋代的基本看法:“庙堂”的堪舆家未必比“江湖”堪舆家优秀。不仅如此,管志宁还和钦天监监正明图一道,在往易州选择陵址的过程中,顺带去了保定,帮助直隶总督修正总督府的建筑规划。而在光绪《江西通志·方术传》里,管志宁是首先是文化人,“好学工诗”。然后才是“兼善形家之术”。但正是因为这个“兼善”,使管志宁名声大振。
《钦定盛京通志》收录了乾隆元年庄亲王允禄的一个名为《福陵前堤工议》的奏疏,比较详细地回顾了从雍正七年开始到乾隆元年之间,福陵维护工程的过程和问题。从允禄的奏疏中可以看出,每一位主持查勘或工程营建的亲王、宗室或大学士,都有自己挑选的堪舆家。雍正七到八年,福陵维护工程的查勘是由高其倬负责,他带的是管志宁。雍正十三年,福陵维护工程发生问题,前往处理的是多罗郡王彭福,他带的堪舆家是洪文澜。洪文澜对原来的施工提出了部分修改,而管志宁则被再一次派往盛京,共同议定施工方案。在这场一流堪舆师之间的对话中,完全没有钦天监堪舆家们的事情,可见庙堂堪舆家和民间堪舆家之间,早已不在一个层面上。
虽然是民间堪舆家,但管志宁的主要活动却是在庙堂,是为皇家选择陵址、维修陵寝,这些事情多秘而不宣,加上没有后人对其成就的整理,所以在《江西通志》的记载中比较简略。而于在家乡活动的廖安民、汪楚真、葛天申等,《江西通志》则记载了他们的种种传说,包括廖安民对吴三桂祖坟的评价。这些传说,对于当地的影响,甚至超过管志宁。
根据光绪《江西通志·方术传》,被称为江西堪舆始祖的杨筠松以及曾文辿,“并不著文字”,至刘江东,才“稍有口诀”。至江东之裔孙孙谦,“乃著《囊经》七篇,词旨明畅,人传诵之。”此外,曾文辿有《八分歌》二卷,何溥有《论气正诀》一卷,吴景鸾有《理气心印吴公解义》、卜则巍有《雪心一赋》、徐善继有《人子须知》、周明五有《增补理气图说》四卷。被认为是杨筠松所作的《撼龙经》,《江西通志》则认为是达僧所著。此外,达僧还有《天元一爱》。和堪舆家的缺少记载一样,堪舆著作在《江西通志》中也有诸多遗漏,如《四库全书·术数类》所收录的题名杨筠松的《撼龙经》等,题名曾文辿的《青囊序》、题名赖文俊的《催官篇》等,均未载入。
风水遍江西
著名的堪舆家多、堪舆著作多,反映出江西堪舆之盛,即使是盛产理学家的吉安、盛产文学家的抚州,盛产药商杂货商的临江、建昌,以及其他各处,不管是公开的赞同还是公开的反对,堪舆其都直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同。
仅从雍正《江西通志》的记载,即可以看出当时的风气。
而在南昌的西湖,南昌、新建二县的县学前,有一桥,名为“跃龙桥”,江西提学范涞为这个桥写了一篇记,充满着“风水”气息:
饶州府乐平县地处江西东北,明万历二十四年,知县金忠士采纳诸生之议,由义民洪铳捐资,建“文昌门”于县学前。但这个文昌门建后,本县的科举反不如前。于是有风水师建议,将此门堵塞。同为饶州府,浮梁县因为有景德镇而著名。浮梁县至元末开始建城墙,设东、西、南。北、小南五门。嘉靖十九年,水溢城坏,知县汪宗伊开始按故址重修,其后用堪舆家言,堵塞小南门。至三十七年,知县萧奇勋采纳精通堪舆的训导霍文玉的建议,増建新南门,为学宫的“文笔”。这个“文笔”在清朝仍然得到保护。
吉安府龙泉县(今遂川县)西一里有一山,形如“金”字,称之为“金山”,与赣江对岸的“银山”相望。由于县名“龙泉”,堪舆家称此为本县的龙之“双角”。泰和县南二十里为“天柱冈”,堪舆家称之为“南方天马”,关乎本县的发达。对于这些带有象征意义地方,当地民众特别珍视。
解缙
吉水县在明初曾经出过解缙、胡广,当时称“隔河两宰相”;永乐二年殿试,周氏兄弟二人分别为“榜眼”和“探花”。当地以科举为豪,但在嘉靖以后,进士难求。万历元年,黄江侯为知县,来到文庙,认为近年科举不兴,是因为这个孔庙的棂星门过于狭小,且简陋不堪,无以示瞻仰。于是请来堪舆家,先对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及左右两庑,启圣、名宦、乡贤、孝子诸祠亭,下至厩库斋庐,均以修缮翻新;再改文盛桥东的道路,让其循桥而南,然后绕过经济坊,进入孔道。经过这番整治,县学一新。然后申请纪律,让师生讲学其中,并保证其生活状态。据称几年之后,科举复新。不久,吉水出了多位进士,其中包括开始弹劾张居正夺情,又在四十年后力主为张居正平反的大名鼎鼎的邹元标。
在赣州府兴国县东的帘幙嶂前,有一巨石,石上有“子午篆文”,堪舆家称之为“罗经石”,预示着此地堪舆发达。而罗经石的所在地,正是传说中杨筠松和他廖、曾二姓弟子定居的“三竂村”。这个村子在明朝和清朝前期,仅在钦天监任职的,廖氏家族有廖均卿、廖旺隆、廖文政;钦天监博士:廖景庵、廖必旺、廖用成、廖歧山、廖绍定、廖觉先、廖炳、廖绍宠,曾氏家族则有曾从政、曾邦旻、曾鹤宾、曾永章、曾国瑞等。
晚清吴趼人的《二十上目睹之怪现状》,虽然是小说,却记载了九江受堪舆的影响,房屋结构与外地不同:
如果说堪舆对于全国是台风,江西的堪舆几乎就是风眼。各地的堪舆,往往牵扯到江西。康熙二十三年台湾收复后,建海会寺,主持者为精于堪舆的江西僧人志中。
江西堪舆的盛行,其实与宋、元、明三代江西的学校和科举直接相关。在这个时期,符合主流思潮、政府意志的体面改变命运的途径,是科举。江西的科学之盛、文风之盛为世所瞩目,因而江西所发生的种种习俗,也为各地所关注,堪舆即其中之一。要赶上江西的科举,读书固然是一方面,但一命二运三风水四阴德五读书,命与运不可测,阴德是祖上的事情,读书是本分,是主观的努力,而风水却可以在冥冥之中操纵命、运。
上行下效,是人类行为的通例,堪舆也如此。朝廷陵寝的选址、规划、维护均用堪舆,地方的城市建筑亦当如此,何况在各省、府、州、县,都设有专门从事堪舆相卜的阴阳官。
参考文献:
朱彝尊:《曝书亭集》
《清世宗实录》
乾隆《畿辅通志》
《钦定盛京通志》
《朱批谕旨》
光绪《江西通志》
雍正《江西通志》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谢金銮《续修台湾县志》
赵翼《陔余丛考》
朱熹:《晦庵集》
王祎:《王忠文集》
庙堂与江湖
朱熹
朱熹在给宋孝宗的“议状”中指出,朝廷用俸禄养着的庙堂堪舆家,未必比得上江湖上摸爬滚打的风水师但是,民间堪舆家为了表明出身的“正宗”,却编造了种种关于祖师爷杨筠松来历的传说。这其实也是一种庙堂与江湖的互动。
朱熹之后的两百年,明初浙江义乌学者王祎比较了福建、江西堪舆的特点。他认为,福建堪舆为“宗庙之法”,以五星八卦定生克之理,宋代的王伋为其代表。这应该是比较传统的“庙堂”堪舆,重理论而轻实践。对于江西堪舆,王祎直称为“江西之法”,并举出了一串“尤精其学”的著名人物:杨筠松、曾文辿、赖大有、谢世南,而刘江东、刘谦、廖瑀、吴景鸾、傅伯通、邹宽,也都是大名鼎鼎。江西之法以“形势”为主旨,“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专指龙穴、砂水之相配,而他拘泥,在所不论”。正是由于以大局为主而不拘泥小节,所以便利而易行,“大江以南,无不遵之者”。王祎没有料到的是,在他去世之后的二十年,“大江以北”也同样行之。这与明成祖的迁都北京有直接关系。
廖均卿出山
廖均卿
明成祖“靖难”夺位之后,经营北京。迁都的同时,也要选择陵寝。陵寝的选择,是配合迁都的重大举措。但陵址的选择并不顺利,成祖对钦天监堪舆家们所选的陵址不满意,于是有廖均卿等江西堪舆家的北上。
可能因为同是江西人,永乐时期的江西新淦籍内阁学士金幼孜与廖均卿比较谈得来,对廖均卿的堪舆术以及他的阴阳地理之书非常赞赏。金幼孜认为廖均卿的水平足以傲视一切老死科场的腐儒,自己这个内阁学士也自愧不如。廖均卿其实是为江西的堪舆家和中国的堪舆家们做出了一个榜样,这个榜样也为清代的堪舆家们所继承。所以清代的赵翼在比较福建、江西堪舆的特点之后,特别提出,两省的堪舆都很盛行,但似乎江西派更强一些。
堪舆皆是读书人
朱彝尊:《曝书亭集》
光绪《江西通志·方术传》为30位堪舆家作传,其中,唐末五代6位、两宋8位、元代1位、明代5位、清代10位。需要指出的是,《江西通志》的这些记载其实是极不完备的,是“选择性”的记载。即以明代为长陵择址的廖均卿家族,就有不下10人先后因为堪舆术而在钦天监任职,但光绪《江西通志》的《方术传》只记了廖均卿一人。当然,这也不能责怪《江西通志》的作者,因为在当时的状态下,对于民间堪舆家,没有人能够真正对其进行一次哪怕是稍稍完整一些的统计。清代10位堪舆家中,有4位诸生、1位进士;另外5位虽然没有注明身份,但应该也是诸生之流,或者类似于诸生。也就是说,在民间以堪舆术为职业者,或者精通堪舆者,大抵都是当地的读书人,而且多是科场失利的读书人。
有一位名叫林遇的杭州堪舆家,编撰了《地理径》一书,朱彝尊为其作序,说到林遇因科举不利而究心堪舆,成为专业堪舆家;朱彝尊自己本来对堪舆也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但当连续遇上三次地震之后,开始“悟地之有脉,而撼龙、拨沙、放水之说,为不可废也。”
江西在宋元明清时期是科举盛行的地方,堪舆的盛行与此不无关系。但在10位堪舆家中,有5位属广信府、3位属赣州府(含宁都州)、饶州府和瑞州府各1人。广信府的5位堪舆家,有4位在龙虎山附近的弋阳和贵溪;3位赣州府的堪舆家,廖均卿的家乡兴国有两位,但瑞金的管志宁却是“御用”堪舆家,应该在官方更具知名度。虽然饶州府的德兴只有余树艺1人,但在宋代,却出了吴景鸾、傅伯通、邹宽这样著名的堪舆家,元代梁饶为李翁相度的坟地竟然产生了明代的黔宁王沐英。瑞州的高安,则是刘基学得阴阳占数的地方。
堪舆之风遍江西,但从《江西通志》的记载看,著名的堪舆家主要是产生在赣州的兴国、瑞金、宁都、雩都一带,以及广信的贵溪、弋阳,饶州的德兴等地。这些地方,又多在与福建毗邻的武夷山西侧、以及鄱阳湖、赣江以东的地区。
御用风水师
福陵
在清代江西的堪舆家名单中,有一位御用的堪舆家:管志宁。
管志宁以瑞金县学“诸生”的身份,和高其倬讨论雍正“吉壤”。又以“户部主事”的身份,和高其倬等人一道选择了雍正皇帝的泰陵陵址、提出了泰陵的建筑规划;一道视察福陵,提出整治风水的议案。可以说,在这些堪舆活动中,管志宁的意见甚至带有决定性意义。所以在雍正八年的表彰中,第一位是地位崇高的高其倬,第二位就是本来为布衣的管志宁,然后才是钦天监监正明图。这也验证了朱熹在宋代的基本看法:“庙堂”的堪舆家未必比“江湖”堪舆家优秀。不仅如此,管志宁还和钦天监监正明图一道,在往易州选择陵址的过程中,顺带去了保定,帮助直隶总督修正总督府的建筑规划。而在光绪《江西通志·方术传》里,管志宁是首先是文化人,“好学工诗”。然后才是“兼善形家之术”。但正是因为这个“兼善”,使管志宁名声大振。
《钦定盛京通志》收录了乾隆元年庄亲王允禄的一个名为《福陵前堤工议》的奏疏,比较详细地回顾了从雍正七年开始到乾隆元年之间,福陵维护工程的过程和问题。从允禄的奏疏中可以看出,每一位主持查勘或工程营建的亲王、宗室或大学士,都有自己挑选的堪舆家。雍正七到八年,福陵维护工程的查勘是由高其倬负责,他带的是管志宁。雍正十三年,福陵维护工程发生问题,前往处理的是多罗郡王彭福,他带的堪舆家是洪文澜。洪文澜对原来的施工提出了部分修改,而管志宁则被再一次派往盛京,共同议定施工方案。在这场一流堪舆师之间的对话中,完全没有钦天监堪舆家们的事情,可见庙堂堪舆家和民间堪舆家之间,早已不在一个层面上。
虽然是民间堪舆家,但管志宁的主要活动却是在庙堂,是为皇家选择陵址、维修陵寝,这些事情多秘而不宣,加上没有后人对其成就的整理,所以在《江西通志》的记载中比较简略。而于在家乡活动的廖安民、汪楚真、葛天申等,《江西通志》则记载了他们的种种传说,包括廖安民对吴三桂祖坟的评价。这些传说,对于当地的影响,甚至超过管志宁。
根据光绪《江西通志·方术传》,被称为江西堪舆始祖的杨筠松以及曾文辿,“并不著文字”,至刘江东,才“稍有口诀”。至江东之裔孙孙谦,“乃著《囊经》七篇,词旨明畅,人传诵之。”此外,曾文辿有《八分歌》二卷,何溥有《论气正诀》一卷,吴景鸾有《理气心印吴公解义》、卜则巍有《雪心一赋》、徐善继有《人子须知》、周明五有《增补理气图说》四卷。被认为是杨筠松所作的《撼龙经》,《江西通志》则认为是达僧所著。此外,达僧还有《天元一爱》。和堪舆家的缺少记载一样,堪舆著作在《江西通志》中也有诸多遗漏,如《四库全书·术数类》所收录的题名杨筠松的《撼龙经》等,题名曾文辿的《青囊序》、题名赖文俊的《催官篇》等,均未载入。
风水遍江西
著名的堪舆家多、堪舆著作多,反映出江西堪舆之盛,即使是盛产理学家的吉安、盛产文学家的抚州,盛产药商杂货商的临江、建昌,以及其他各处,不管是公开的赞同还是公开的反对,堪舆其都直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同。
仅从雍正《江西通志》的记载,即可以看出当时的风气。
赣江流经江西省治南昌的西北,赣江中有多处沙洲,被堪舆家称为“三墩九洲”,皆“顺水砂”。唯一处叫“扬子洲”的,被认为是“水口逆关”,与赣江水灾有关,故先后在洲中建李承鼎庙、江天阁、龙华塔,以压制洪水。
而在南昌的西湖,南昌、新建二县的县学前,有一桥,名为“跃龙桥”,江西提学范涞为这个桥写了一篇记,充满着“风水”气息:
桥以龙名,外象也;龙以跃名,内象也。桥当省会西湖间,南昌、新建二庠之前,亘长三百尺,蜿蜒隆隐,跨于湖波。亡论风雨晦明,景与心会,皆奇观也。其东南为徐孺子祠,折而北为同仁祠,度洪恩桥即东湖,为苏云卿祠,棘院在焉。又度广济桥即北湖,其源逶迤浩荡,皆西湖为之委,而此桥为之锁钥,得地之胜、得天之中。又二庠之西北为郡庠,地脉连绵,咸抵湖而止。盖三庠气运萃会之所也。余于去冬月檄浚湖,用形家言,可聚王气。周遭水涯,高卑参差,业复旧。而湖畔宫墙之饬,亦以时成事,具载各记中。独桥若有待焉。桥故石址,而两旁栏楯未备,往来人如织,晓寒夜暝,或至堕溺者有之,于是南昌何令选以其地属邑治也,乃商之新建余令梦鲤,协力经画,凡前工所缺者,行人所欲甃者,悉伐石新之。
饶州府乐平县地处江西东北,明万历二十四年,知县金忠士采纳诸生之议,由义民洪铳捐资,建“文昌门”于县学前。但这个文昌门建后,本县的科举反不如前。于是有风水师建议,将此门堵塞。同为饶州府,浮梁县因为有景德镇而著名。浮梁县至元末开始建城墙,设东、西、南。北、小南五门。嘉靖十九年,水溢城坏,知县汪宗伊开始按故址重修,其后用堪舆家言,堵塞小南门。至三十七年,知县萧奇勋采纳精通堪舆的训导霍文玉的建议,増建新南门,为学宫的“文笔”。这个“文笔”在清朝仍然得到保护。
吉安府龙泉县(今遂川县)西一里有一山,形如“金”字,称之为“金山”,与赣江对岸的“银山”相望。由于县名“龙泉”,堪舆家称此为本县的龙之“双角”。泰和县南二十里为“天柱冈”,堪舆家称之为“南方天马”,关乎本县的发达。对于这些带有象征意义地方,当地民众特别珍视。
解缙
吉水县在明初曾经出过解缙、胡广,当时称“隔河两宰相”;永乐二年殿试,周氏兄弟二人分别为“榜眼”和“探花”。当地以科举为豪,但在嘉靖以后,进士难求。万历元年,黄江侯为知县,来到文庙,认为近年科举不兴,是因为这个孔庙的棂星门过于狭小,且简陋不堪,无以示瞻仰。于是请来堪舆家,先对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及左右两庑,启圣、名宦、乡贤、孝子诸祠亭,下至厩库斋庐,均以修缮翻新;再改文盛桥东的道路,让其循桥而南,然后绕过经济坊,进入孔道。经过这番整治,县学一新。然后申请纪律,让师生讲学其中,并保证其生活状态。据称几年之后,科举复新。不久,吉水出了多位进士,其中包括开始弹劾张居正夺情,又在四十年后力主为张居正平反的大名鼎鼎的邹元标。
在赣州府兴国县东的帘幙嶂前,有一巨石,石上有“子午篆文”,堪舆家称之为“罗经石”,预示着此地堪舆发达。而罗经石的所在地,正是传说中杨筠松和他廖、曾二姓弟子定居的“三竂村”。这个村子在明朝和清朝前期,仅在钦天监任职的,廖氏家族有廖均卿、廖旺隆、廖文政;钦天监博士:廖景庵、廖必旺、廖用成、廖歧山、廖绍定、廖觉先、廖炳、廖绍宠,曾氏家族则有曾从政、曾邦旻、曾鹤宾、曾永章、曾国瑞等。
晚清吴趼人的《二十上目睹之怪现状》,虽然是小说,却记载了九江受堪舆的影响,房屋结构与外地不同:
大凡人家住宅房屋,多半是歪的,绝少看见有端端正正的一方天井,不是三角的,便是斜方的。问起来,才知道江西人极信风水,其房屋之所以歪斜,都为限于方向与地势不合之故。[14]
如果说堪舆对于全国是台风,江西的堪舆几乎就是风眼。各地的堪舆,往往牵扯到江西。康熙二十三年台湾收复后,建海会寺,主持者为精于堪舆的江西僧人志中。
江西堪舆的盛行,其实与宋、元、明三代江西的学校和科举直接相关。在这个时期,符合主流思潮、政府意志的体面改变命运的途径,是科举。江西的科学之盛、文风之盛为世所瞩目,因而江西所发生的种种习俗,也为各地所关注,堪舆即其中之一。要赶上江西的科举,读书固然是一方面,但一命二运三风水四阴德五读书,命与运不可测,阴德是祖上的事情,读书是本分,是主观的努力,而风水却可以在冥冥之中操纵命、运。
上行下效,是人类行为的通例,堪舆也如此。朝廷陵寝的选址、规划、维护均用堪舆,地方的城市建筑亦当如此,何况在各省、府、州、县,都设有专门从事堪舆相卜的阴阳官。
参考文献:
朱彝尊:《曝书亭集》
《清世宗实录》
乾隆《畿辅通志》
《钦定盛京通志》
《朱批谕旨》
光绪《江西通志》
雍正《江西通志》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谢金銮《续修台湾县志》
赵翼《陔余丛考》
朱熹:《晦庵集》
王祎:《王忠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