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论述天道,不是一拍脑袋就顿悟了的事,而是以观察天地运行得出的规律法律为立论依据的。我之前的文章就曾建立了一个太阳相对地球在北纬23.26度到南纬23.26度之间做往复运动的模型。(由于地球自转的斜度角的问题。),因而导致了因地球和太阳距离关系产生温差变化。从而产生四季轮回。有差异就有了相对性,道德经等二章就提出了这个立论:”有无相生也,高低相盈也,前后相随也,长短相形也…”。而运动模型的四个边界就是冬至点、春分点、夏至点、秋分点。相对应就有了两组相对应的关系一春秋和冬夏。四季轮回为时间之道,那时间之道具有这几个特点。1:周期性,周期长短是固定不变的。这一点大家都有了解,如地球绕太阳自转一周的的间,月亮自转一圈的时间,九大恒星公转一周的时间等等都是很稳定的。又如皇极世经中时间周期的划分。2:相对立的两方客观存在,必不可少,如同阴阳,黑夜白天,夏季冬季。相对立双方相依相存,为一整体存在。3,整体的体量取决于对立双方之间的时空距离。
任何大道小道都是没有好坏对错的,包括人类的生死之道,不能因为人本身的贪嗔痴利害关系就判定生是好的死是坏的,天地以万物为刍狗没有感情因素,只讲道的自然运行,因而生死轮回,生死同功。不同物种因生到死两个对立面之间相换的时间周期不同就有了不同的寿命。
人类最大的雄心壮志莫过于了驾驭道为己所用,最大的信仰莫过于人定胜天,拓展道的对立面之间的时空距离。以生死为例,要么延长生长期的时间,要么延缓衰老的速度,从而达到长寿的目的。假如人类能够把地球自转的相对黄道面倾斜角再减少二十度左右,从而使春夏秋冬四季各变长久一些,人类寿命是否会相对长一些?
人法地法天,人有喜怒哀乐恐惧怜悯,发生或面对事情时,不要太主观情绪化,要客观对待,以天道规则来建立自己的底层思维逻辑。要客观认知,1,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要正反相存祸福相依的辨证观看待问题。2,最好的程度和最坏的程度在哪里,即上下限的位置。3,平衡点及目前转化态势。4,有什么因素可改变上下极限。有了这四点认知,任何时候都可让你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认知,从而找到正确合适的决策和行为。
任何团队团体都有意见或政见不一致的势力或力量存在,为上者不要表现出情绪偏向喜好,要以整体的终极目标和现状来判断是进是退。道德经德篇就有,意见相同的以之为师,意见相反的以之为鉴(镜子),就能客观的掌握全局,如果所有人意见统一了,反而失控了危险了。这个时候就要在内部培养出对手盘,如蓝军,专门挑刺找茬寻找漏洞。
企业和商业在决策时同样可以用到相对性原理,找出你所经营的商品和服务的上下限。上限是目前这个商品或服务满足人类某个需求的最大程度是什么,你能否更进一步让消费者获得更爽的消费体验。下限是目前这个商品或服务能解决人类某个恐惧或需求痛点,越是能彻底或更快更好的解决越有市场价值。比如做餐饮,上限是最美味的味觉体验,下限是最可靠的食材卫生安全。如果能在这两限上有所突破何愁不成功。
幼儿家庭教育的严和慈是一组相对性关系,3一4岁前的幼儿还处于天性阶段,是没有善恶之分的,不存在性本善性本恶。没是非善恶之判断。父母一般在此阶段贯输传统文化礼仪道德,美丑善恶是非常识,完成初步人格塑造。天之道与人之道是有部分差别矛盾的,因此在塑造的过程中并不是很顺利,慈爱感化和严厉纠正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父母双方要么形成大部分分工,要么严慈应用有序,该严该慈不可混乱。才能算是符合道的教义。
人之性也必须刚柔并济,一味强横是求死之道,一味柔弱虽能葆生,委曲求全,但无法在人之道中有所伸展。故道德经中崇尚柔弱,其究竟是知雄守雌,知白守黑。雌雄并具黑白通吃才能柔弱胜刚强。
相对论本即是道的一体两面,善用者信手拈来,翻手为云覆手雨,正以奇胜,欲擒故纵,欲得先舍,一个大棒一个胡萝卜。君子用之为智慧,小人用之为阴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