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是我国古代一部传世经典,对我国传统哲学、政治、宗教、科学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是全人类共同的思想财富。但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包括这部经典著作,并非笔者故意找茬,而是感觉书中内容存在一些缺憾。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对一件事物极为推崇,那就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老子对天地之间万事万物运转的法则作出了反复描述,但找不到合适的东西来比喻它,便给它命名为“道”。同时老子认为世间万物中只有水的性质最接近于道,并在书中多次用水来表达关于道的形式,道的内涵。
老子书中所说的水,是江河湖泊之水,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水,但不包括海水,就是说老子可能没见过“大海”,或者说他没有乘船在大海上待过。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不妨简单追溯老子的一生,大略可以明晰他老人家的生活轨迹。老子出生在河南鹿邑,成年后来到东周都城洛阳,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集天下之文,藏天下之书,老子在此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孜孜不倦之下,终于学问大成。
东周列国
据有关史料记载,在老子担任朝廷史官期间,曾受排挤打击,被迫到鲁国待过几年。鲁国当时是内陆国,周边不靠海,即便是老子偶尔到过附近的邻国,来到了海边,也只能远远观之,感叹大海的浩瀚,而没有出海远航,经历海上生活。后来老子又回到朝廷,继续担任史官,直到西出函谷关。
有人会说在《道德经》中有几处关于海的描述,如第三十二章中“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窃以为此处的“海”应该是较大的湖泊,是一些容量较大的水系,而不是真正的大海。古籍“山海经”中,也描述了许多海,其实就是一些大湖。而海的概念在远古多指方位,是指那些蛮夷之地,是不归王化之处。
假如,老子他老人家曾乘船出海,在大海里经历过惊涛骇浪,他还会说出“上善如水”吗,他还会说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吗,他还会说出“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吗。应该会有所改变吧,经历过大海漂泊生活的老子绝对会有更广的眼界,写出境界更高的“道德经”。或许,在另类“道德经”的指引下,华夏民族可能会踏上不一样的大道,活出不一样的精彩,当今的世界格局可能是另一番模样了。 |
|